《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各专业
所属教研室(系):哲学(马原)教研室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学时学分:40学时(2.5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国家确定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是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在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次上,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学习本课程有利于学习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将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方法论。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重原则
本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三大板块组成,教师要把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其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科学认识;在讲解具体概念、具体理论时,要讲清科学内涵、内在逻辑。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讲课过程中要融入最新的国家的大政方针,要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高校意识形态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2.精炼性与实效性兼顾原则
课程教学要在固定时间完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与区分,基础内容应该重点讲解,提高内容与拓展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性讲解;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立场、观点时要讲清、讲透、讲精,力争让学生入脑、入心、践行,取得实效。
3.教师教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原则
课程授课要改革空洞说教、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方法,把教师教授与学生参与结合起来。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考虑使用讨论法、学生主题报告、课堂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理论与实际联系原则
本课程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使教学内容充满亲和力,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在教师备课形式上,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课程的学理,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的话语体系;要通过适当形式开展教研室活动集体研讨课程问题,对重要问题、重要理论成果,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方案、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资源开发方面,要贯彻课程基本原则,综合采用讲授法、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资源,适当引入微课程资源,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
在教学对象方面,针对合肥师范学院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开展分类教学,可区分文科类、理工科类、艺体类等三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和差别。
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于学校“入岗竞争力强、到岗适应力强、在岗发展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结构
章 目 | 教 学 内 容 | 学时分配 | 教学方式或手段 | 课 后 作 业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思 考 题 | 练 习 题 |
导论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 | | 4 | 讲授/课件 | √ | |
第一章 |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8 | | 8 | 讲授/课件 | √ | √ |
第二章 |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8 | | 8 | 讨论/讲授/课件 | √ | √ |
第三章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8 | | 8 | 讲授/课件 | √ | √ |
第四章 |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规律 | 4 | | 4 | 讲授/课件 | √ | |
第五章 |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4 | | 4 | 讲授/课件 | √ | |
第六章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2 | | 2 | 讲授/课件 | √ | |
第七章 |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2 | | 2 | 讲授/课件 | √ | |
总计 | 40 | | 40 | | | |
3. 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40学时,2.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课时集中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中,故不再安排实践学时。
4.教学方式描述
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解法、学生讲解法等方式方法教授课程内容。
①讲授法。教师通过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②讨论法。教师针对特定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相应问题,由全班或小组围绕问题提前思考、准备,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③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中不可或缺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恰当案例,案例要有时代感,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要能够充分论证相关原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编写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有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原理,并学习、运用有关理论。
④专题讲解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十分丰富,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空间就特别大,教师可以在深入解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专长和研究方向,结合有关现实问题,适当跳出现有教材框架和体系,选择合适的专题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⑤学生讲解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选择若干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教案,经选拔后由学生主讲,教师总结点评。这一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5.考试与评价方式(或方案)
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
①参加网络考试学生,总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50%+平时作业50%)+期中卷面考试20%+期末网络考试成绩50%。网络考试系统专业公司制作的软件,可自动抽取题目,能实现一人一卷,自动评分,试题库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四种题型组成。网络考试系统运行稳定,并处在持续完善之中。
②不具备网络考试条件的部分学生,期末考试形式为纸质卷面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50%+平时作业50%)+期中卷面考试20%+期末纸质卷面考试成绩50%。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党情,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落实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通过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教学,主要实现三大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部分的重要理论、重要概念。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的关联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把握。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3.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其他课程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3.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引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政治方向,建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难点)。
§1.2 提高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1.3 扩展内容。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思考本教材第一章、第三章内容的关联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分析特定社会现象。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思考以下问题:怎样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观看电影《青年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历程。
(三)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物质、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重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难点)
§1.2 提高内容。
世界统一于物质。
§1.3 扩展内容。
实践是自然存在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联系实际搜集意识控制、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的案例;思考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矛盾及其统一的可能性。
(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互相关系(难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互相转化。
§1.2 提高内容。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3 扩展内容。
运用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对黑格尔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体系中地位的思想加以评析。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请学生谈谈自己大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思考如何理性看待自身学习、生活中的矛盾(学生参与)。
(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重点)、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增强思维能力(难点)。
§1.2 提高内容。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3 扩展内容。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生活的矛盾。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为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如战略思维能力等等?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如何深化辩证思维方法?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科学的实践观、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难点)、从实践到认识(重点)、从认识到实践。
§1.2 提高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3 扩展内容。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对不可知论加以评析。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人类为什么可以以概念、判断、推理去认识世界?不可知论的错误之处何在,有没有合理之处?
(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点)、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评价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难点)、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2 提高内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实践标准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1.3 扩展内容。
运用价值评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析一定社会价值现象?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如何理解价值的客观性?真理与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辩证统一?
(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难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重点)。
§1.2 提高内容。
从必然走向自由。
§1.3 扩展内容。
运用改造世界的相关理论,联系自身,谈谈如何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搜集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有代表性观点;西方哲学是如何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世界观是否需要改造,如何才能加以改造?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重点)、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难点)。
§1.2 提高内容。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3 扩展内容。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安徽小岗村的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改革为什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主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怎样上升为上层建筑。
(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难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 提高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3 扩展内容。
运用阶级与阶级分析法,谈谈所谓阶级斗争熄灭论的错误所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学生参与)思考生产力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重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难点)。
§1.2 提高内容。
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3 扩展内容。
搜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并加以学习,谈谈改革为什么要鼓励人民的首创精神。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重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难点)。
§1.2 提高内容。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3 扩展内容。
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怎样对待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如何看待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谈谈怎样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重点)、资本积累、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难点)。
§1.2 提高内容。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3 扩展内容。
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趋势原理,谈谈我国如何提高就业。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谈谈剩余价值规律与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如何理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观看《摩登时代》,谈谈剩余价值生产对工人阶级的命运的影响。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重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难点)。
§1.2 提高内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1.3 扩展内容。
运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本质的有关理论,评析美国选举制度的实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谈谈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理解。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重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难点)。
§1.2 提高内容。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3 扩展内容。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谈谈怎样发挥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如何看待价值规律的作用;谈谈怎样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重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当代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难点)。
§1.2 提高内容。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3 扩展内容。
搜集职工持股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影响。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结合职工持股理论,谈谈职工持股在我国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我国知名企业华为的职工持股举措,并思考这一措施对华为公司快速发展的作用;思考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难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重点)。
§1.2 提高内容。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3 扩展内容。
运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谈谈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为什么引发经济危机?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难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重点)、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1.2 提高内容。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1.3 扩展内容。
搜集并介绍《大国崛起》中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资料。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体现在哪些方面;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理论的合理性何在。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
义的必然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难点)。
§1.2 提高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时间探索中曲折前进。
§1.3 扩展内容。
《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难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重点)。
§1.2 提高内容。
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3 扩展内容。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怎样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按需分配能否实现。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重点)、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难点)。
§1.2 提高内容。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1.3 扩展内容。
运用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谈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贯彻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互动,采用中班教学(两个自然班,一百人左右),如条件允许,可尝试小班教学。结合教研室教师相关研究课题,可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等方法,开展教学改革试点。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际,可在部分班级试点专题教学。教学应该接入网络,方便教师引入网络资源,丰富课堂。
(二)教材选用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部统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参考书目:
卫兴华:《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0年。
根据学科知识的发展情况,即时更新教材。
(三)资源开发建议
利用爱课程等网络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适当开发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微课程资源等),完善本课程教学课件,充实本课程相关图书资料,完善本课程的网络考试试题库,增加试题总数,优化试题结构。
课程标准编制单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
执笔人:方政 教研室(系)审核人:钱善刚、何光辉
学院审核人:陶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