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11月27日上午,党委副书记、院长方东玲在滨湖校区博学楼A203教室为本科生讲授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思政课。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约150名学生认真听取了授课。

方东玲从“什么是外交”导入,运用历史思维阐释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立自主到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再到新时代的大国外交战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她深度分析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现实逻辑,着重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目标,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结合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详细解读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生动实践。方东玲希望同学们能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强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要坚持胸怀天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方东玲深入思政课堂,指导“一课多师”教学活动。本次“一课多师”授课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理”专题内容。主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教师王潇以电影《第二十条》中的视频导入教学,梳理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逻辑进路,解读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原理(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周莉针对学生们普遍困惑的“革命”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深度分析革命发生的根源,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革命”的内涵与外延。德法(法学)教研室教师谷向阳围绕“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典型案例,将复杂理论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思考。

方东玲对三位教师的课堂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思政课教师一要完整准确把握好思政课的本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理服人,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育人质量。二要常态化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政引领力,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三要在思政课教学中综合使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涵养积极向上优秀品德,筑牢担当报国志向。
“一课多师”教学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该举措旨在围绕课程目标合作开展备课磨课、教学设计,案例选取及共同授课,讲好新时代故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吸引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军占 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