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著作一览
2017年06月13日 00:00 添加人:
点击:[]
著 作 |
序号 |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合著) |
黄 伟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7年版 |
2 |
落实科学发展观(合著) |
钱善刚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2008年版 |
3 |
本位之思与人的存在--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
钱善刚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1年版 |
4 |
法律意识形态的语义和意义 |
吕 明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1年版 |
5 |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问题研究(合著) |
吕 明 |
法律出版社 |
2009年版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合著) |
黄 伟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1994年版 |
7 |
周新民传略 |
黄 伟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2003年版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著) |
黄 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年版 |
9 |
辉煌八十年(合著) |
黄 伟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01年版 |
10 |
人文艺术名著导读 |
钟有为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2年版 |
11 |
西方政治思潮(合著) |
方 政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08年版 |
12 |
形势与政策——十八大进校园 |
黄 伟、 吕 明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3年版 |
13 |
形势与政策 |
黄 伟、 吕 明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4年版 |
14 |
形势与政策(第2版) |
黄 伟、 吕 明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5年版 |
15 |
形势与政策(第3版) |
黄 伟、 吕 明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1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重难点问题解答 |
黄 伟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6年版 |
二类期刊(CSSCI) |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发表时间 |
发表刊物名称 |
1 |
吕思勉的社会史研究 |
黄 伟 |
2008年第1期 |
史学史研究 |
2 |
陈独秀科学思想研究----兼与陈独秀唯科学主义论者商榷 |
黄 伟 |
2007年第5期 |
安徽史学 |
3 |
对毛泽东“技术加政治”思想观点的探讨 |
黄 伟 |
1999年第2期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4 |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 |
黄 伟 |
2001年第5期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5 |
论刘少奇关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 |
黄 伟 |
1998年第11期 |
教育研究 |
6 |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西文化 |
黄 伟 |
1993年第11期 |
教育研究 |
7 |
陶行知德育思想探微 |
黄 伟 |
1996年第11期 |
教育研究 |
8 |
毛泽东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思想探微 |
黄 伟 |
2005年第5期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9 |
孙中山“让位”问题探微 |
黄 伟 |
1999年第1期 |
学术界 |
10 |
对毛泽东科学技术论述的若干理解 |
黄 伟 |
1999年第2期 |
安徽史学 |
11 |
周新民在民盟的转折关头 |
黄 伟 |
2004第8期 |
百年潮 |
12 |
“民生”的话语分析:基于历史比较 |
吕 明 |
2008年第8期 |
政治与法律 |
13 |
从“司法能动”到“司法克制”——略论近年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之变 |
吕 明 |
2009年第9期 |
政治与法律 |
14 |
法律意识形态的变迁——以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为样本 |
吕 明 |
2007年第5期 |
法律科学 |
15 |
法律意识形态的概念辨析 |
吕 明 |
2008年第3期 |
江苏社会科学 |
16 |
当前立法和司法衔接机制问题及其解决 |
吕 明 |
2007年第6期 |
学术界 |
17 |
“法律全球化”讨论之我见 |
吕 明 |
2008年第3期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18 |
民间法立场生成路径辨异-兼评民间法范式 |
吕 明 |
2010年第3期 |
宁夏社会科学 |
19 |
论当代”法与意识形态”研究的几个向度 |
吕 明 |
2010年第3期 |
云南社会科学 |
20 |
政策是什么-对法理学研究去政策化倾向的反思 |
吕 明 |
2010年第3期 |
法学论坛 |
21 |
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吕 明 |
2007年第3期 |
江淮论坛 |
22 |
刚性维权与动态维稳 |
吕 明 |
2011年第3期 |
法律科学 |
23 |
法律如何维稳 |
吕 明 |
2011年第6期 |
云南社会科学 |
24 |
在普法与守法之间 |
吕 明 |
2012年第3期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5 |
司法民主的空间:必要性、可能性及限度 |
吕 明 |
2013年第1期 |
云南社会科学 |
26 |
本体维度下的伦理突破与亲情守护 |
钱善刚 |
2011年第5期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27 |
无恩与有爱--五四启蒙者“父子伦思想刍议” |
钱善刚 |
2012年第5期 |
学术界 |
28 |
论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工权益保护 |
胡 瑾 |
2007年第3期 |
法学评论 |
29 |
仲裁裁决撤销司法监督失误的程序救济 |
胡 瑾 |
2007年第4期 |
武汉大学学报 |
30 |
论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
周 琴 |
2008年第6期 |
理论探讨 |
31 |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 |
周 琴 |
2000年第4期 |
江西社会科学 |
32 |
论朱熹的社会治理思想 |
陶有浩 |
2010年第1期 |
求索 |
33 |
“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研讨会综述 |
陶有浩 |
2010年第4期 |
孔子研究 |
34 |
论朱熹的社会发展思想 |
陶有浩 |
2012年第1期 |
社会科学战线 |
35 |
论新儒家对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纠结 |
陶有浩 |
2012年第7期 |
求索 |
36 |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及其疏导 |
孙兆静 |
2007年第4期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37 |
基于多元趋势的高校教育经费管理 |
邱 克 |
2007年第6期 |
中国高等教育 |
38 |
服务地方、追求优质、创新发展 |
邱 克 |
2007年1月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39 |
关于生命伦理学原则的争论 |
方 政 |
2012年第7期 |
学术界 |
40 |
论保险合同无效时的信赖利益损失 |
徐自力 |
2010年第6期 |
学术界 |
41 |
风险理论视域下的价值观危机及其消解 |
石春梅 |
2011年第1期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42 |
人文之道:庄子哲思的价值探寻 |
何光辉 |
2010年第4期 |
兰州学刊 |
43 |
道家哲学研究的“人文向度” |
何光辉 |
2011年第2期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44 |
调整与变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 |
俞小和 |
2013年第4期 |
安徽史学 |
45 |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贫富互助”借贷运动 |
俞小和 |
2014年第4期 |
党史教学与研究 |
46 |
“朴真”人性:道家人性论新释 |
何光辉 |
2014年第5期 |
学术界 |
47 |
受益良多的湖南之行 |
黄 伟 |
2014年第9期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48 |
“德性生命”与“道性生命”——以先秦儒道“贵生”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
石丽娟 |
2015年第5期 |
学术界 |
49 |
风险价值观教育的现代意义 |
石春梅 |
2015年第3期 |
河南社会科学 |
50 |
论钱澄之史学观的易学思想特色 |
陶有浩 |
2015年第3期 |
史学史研究 |
51 |
道性伦理:道家伦理思想新释——以老子伦理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
石丽娟 |
2016年第2期 |
江淮论坛 |
52 |
论波普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解读 |
方 政 |
2016年第2期 |
理论探讨 |
53 |
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中的“说理会” |
俞小和 |
2016年第2期 |
中共党史研究 |
54 |
说“唯物”:意义生成及其衍化 |
钱善刚 |
2016年第7期 |
学术界 |
55 |
论钱澄之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 |
陶有浩 |
2016年第3期 |
社会科学研究 |
上一条:教研课题一览
下一条:教研(学)获奖一览
【关闭】